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空间 >> 好书点评 >> 正文
好书点评

每周一书|《乡土中国》

总访问数: 发布日期:2024-07-21 11:19 字体大小: [打印]


 

作者:费孝通


01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师从马林诺夫斯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学术历程与 20 世纪中国由乡土社会向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变迁的道路紧密相连,对农村发展研究、民族研究、边区研究、小城镇研究贡献卓著。他在对中国社会不断调查、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的思想转向,他的学行不断激励着中国社会学人砥砺前行。

02内容介绍

中国人为什么过年就要一大家子聚在一起?为什么一办点事儿就习惯性地托关系、找人情?为什么总是对买房子、对种地种菜有这么大的执念?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就藏在这本书里。主要代表作品:《花篮瑶社会组织》《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03内容概要

由上可知,《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概述、分析和思考,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04精句摘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丟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03现实意义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中国》的开篇之语,代表一种至下而上理解中国社会的视角,它并非高居庙堂之上俯瞰整个乡村世界,而是从基层的田野出发给乡土社会以深层的文化解释。

《乡土中国》为人称道的不止是人们所熟知“差序格局”,还有费孝通对乡土社会体系的细致描述以及对乡土社会之变的敏锐察觉。通过描绘乡土社会与现代文明体系的不同,阐明了在当下的我们看来有些“落后”“愚昧”的乡土社会体系与文化规范存在的合理性。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土”是一个极具文化性质的词,所谓的“土气”也是因为乡村的相对不流动而形成的个体身上那种乡土文化底蕴。今天的我们依旧在追问:我们如何理解并接纳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那种乡土性?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还有多少保留?面对这样一个个体化、离散化以及充满陌生人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以文化解释的角度看待不同于自己的人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乡土中国》并不能够完美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却能够让我们在重新思考上述问题时获得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