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空间 >> 好书点评 >> 正文
好书点评

每周一书|《认知觉醒》

总访问数: 发布日期:2024-09-21 10:11 字体大小: [打印]

 

 

和这本书的相遇

周更读书笔记,也不知不觉间进行了一个月了。这段时间自己有个很强烈的感受:因为更新周期短,还有兼顾实习、面试和社交,选择书籍时,自己会变得目标更明确、更关注自己这段时间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然后再找相对应的好书去阅读。等阅读完一本书后,我会仔细想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我可以把这些启发用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等等。

读完每一本书所需的毅力诚然可贵,但是铭记并学会运用书中的某个要点,比泛泛读很多书、学很多知识却毫无记忆要宝贵许多。我记得大学的时候自己尝试过一段时间听书和播客,尤其是在坐车或是休息时间里去听。结果听了一阵子后,我发现自己根本记不住这些音频里的任何细节,因为它们没有可视化的文字呈现,而且大都时长较短,也没有我真的很希望了解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我仍然更喜欢阅读,因为阅读带给我的感觉更加踏实,能让我自己去慢慢揣摩内容是否有价值;然而听博客或是看视频节目时,往往还没听明白上一句,下面五六句都出来了。

所以,最近我就想找一本全面提升自己认知能力的书,借此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充实且张弛有度。当我读完《认知觉醒》这本书后,真的惊喜于自己对学习读书的许多想法,和作者周岭老师不谋而合。这本书的文字平实,案例细致,结构也非常缜密,在我看来是许多有关认知提升和改变自我的书籍的集大成者。《失控》《反直觉》《心流》等著名作品的思想内核,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重新整理,并且以更加简练易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推荐阅读人群

- 如果你刚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本书的语言和节奏会非常适合你!

- 适合希望摆脱颓废和迷茫、让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却不知道从何入手的读者。

- 个人觉得非常适合马上进入大学的同学!高考顺利结束后,可以读一读这本!

推荐阅读方式

- 整本书共8章,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作用,推荐全篇通读。

- 如果有些部分自己已经理解,或是在此前的阅读经历中读到过,那就可以略读或者跳过。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一直陷在浑浑噩噩的生活里?为什么每次想要努力的斗志都很快熄灭?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改变自己?这些都是大家一直会遇到的问题。周岭老师这本书的书名,或许就已经揭示了一个根本的方法:让自己对方方面面事物的认知得到觉醒,建立一套和此前不同的认知框架去重新看待问题。

我们为什么经常会达不成自己的目标,并因此感到焦虑、对自己失望?周岭老师在书中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脑模块”概念:我们人的大脑,有经历可能数亿年进化形成的“本能脑”让我们发挥动物本能,规避危险;有哺乳动物发展出的独特“情感脑”让我们体验情感,产生感性交流;最后才是需要根据长久目标进行审慎思考而产生的“理智脑”。最后发展出的理智脑和前两个模块根本不在一个年代,如果本能和情感是老人,那理智充其量算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宝宝。而我们要进行自我提升时,所需要的学习、坚持、可能经历的磨砺在本能和情感看来,那都是让人极其痛苦的事物;即使理智脑有充分的理性思维,又怎么可能抵得过前两个脑模块那么强大的力量呢?试想一下自己要去参加一场很重要的面试,即使理智脑告诉了自己一万遍“没什么好紧张的”,身体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产生恶心反胃的感觉,这些都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得了的。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够对自己意志力和情绪的失控多加包容,正所谓,错的不是我,是祖先留给我的基因。正确看待自己的不完美是摆脱焦虑的第一步,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医生在治疗患者时,总要启发他们回忆自己的伤痛是因何所致,并带领他们重新正确认识这些原因。在这之后,我们还要正确认识自己。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三个心理区域,从内到外分别为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一直待在舒适区中根本无法进步,而逼迫自己进入困难区只可能让自己不断受挫;只有在拉伸区内反复刺激,让自己不断挑战舒适区边缘上的那些事情,才能够在保证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的条件下,持续进步。明确自己的拉伸区,尤其是和舒适区的交界点在哪里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找交界点的方法是一点点向舒适区外试探,一旦感觉到自己当下做的事情并不能轻易完成,但是在身体和精神能够“多承担一点”的地方,就在这件事上多加刻意练习。比如最近我的实习工作换了客户,工作节奏也变快了,我就会重新安排任务,让自己比以往做得更多一点,但是也不逼自己把任务全都早早完成。

当我们调节好自己的内心状态后,就可以来到第二部分“外观世界,借力前行”,借助外界的力量推动自己提升:

当今世界里,信息获取极其便利,同时各类信息也繁多冗杂。人的大脑一般只能同时处理7条信息(上下误差在2条以内),想要借助信息便利的“力”,同时避免冗余信息充斥大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锻炼自己保持专注的能力,这样才能以更高的精力集中于需要的事情上。但是“做A想B”的习惯,已经爬满了现今人们的思维中:本应安心和朋友聚餐畅谈,却仍然盯着老板发来的消息;本可以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却还想着明天排满的日程……周玲老师写道:“‘做A想B’的行为模式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增烦恼,渐生愚钝。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其实这样的心理我也有,而且很严重,希望和大家共勉,一同让自己变得更为专注。就像书中说的那样:“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当然,在做事情之前,我们还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事,也就是要有自己的目标。我觉得书中有两点对我启发很大:一是将事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二是不断反馈,而不是一味盲目学习。第一点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已经耳熟能详,但周岭老师强调的,更多是如何在重要性看似差不多的事情中进行先后选择。例如感觉现在看一本书对自己很有帮助,但同时也想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在这种情况下,书中推荐的方式其实就是不要纠结,选择其中的一件事去执行远比迟疑不决要有用得多。迟疑往往代表着当下我们的认知还不能完全识别哪件事对自己的综合发展更加关键,那就先通过开始做其中一件事,来让自己在实际体验中积累经验。第二种方法在前几章里有所提及,便是运用直觉的力量去选择。其实我们真的不要小看直觉,它就像一个超高端的人工智能模型,学习了我们自出生以来积累的全部经验,并且根据这些经验生成了在当前情况下解决问题可能的最优解。就像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潜意识是智慧的,它包含了很多理性无法涉及的东西,甚至包含了人类的集体智慧。”

至于第二点,周岭老师相信“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一直努力,而是不断反馈”。运用、输出、反馈的力量,远比抱着书本大啃知识要大得多。如果能将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能一直对外输出自己的理解和反思并收获反馈,将会让对知识的记忆和实际理解都大大提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名师提倡学生多练习举一反三、将自己的想法写成反思或是讲出来,甚至鼓励同学间互相讲题,因为这代表知识在自己的脑海里得到了重构,被自己真正消化了,才能给别人用自己的话讲解出来。大家应该听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真正的专家,是把业内知识讲得连村口老太太都听得懂的人。”这就是费曼技巧: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到了这个程度的学习,一定是极其扎实的。

喜欢的部分

因为书的内容很丰富,难以概括地和大家分享,因此今天的内容简介其实已经具体讲到了很多我自己喜欢的部分了。在这一部分,我想着重再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两个要点:

一是成长权重。周岭老师给出了这样一个不等式:改变量 > 行动量 > 思考量 > 学习量。也就是说,学习知识的量多少其实并不关键,能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反思才能有进一步提升。而目前的学习还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落实到行动后,才会让知识得到实践应用,带来对自己个性化的积极影响。而最重要的是改变量,也就是学到的知识让自己的品性、习惯等方面真正改变了多少。这让我开始思考真正高效的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能给自己真正带来什么,毕竟寻求自我改变和突破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二是避免打卡心态。生活中我们喜欢在许多事情上打卡:早起、运动、背单词……打卡本身是一个人持之以恒的体现,但它同样也很容易将人带入思维陷阱,认为只要完成“打卡”这个事情,今天自己就完成了任务。例如今天要打卡背单词,但是状态真的很疲惫,为了打卡就随便把单词过了一遍。而即使当天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打卡,也很难对自己有打卡任务之外的更高期待。这就是周岭老师说的“打卡心态”: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因为打卡让自我提升变成了一种任务,会让人感觉完成任务即可,而忽略了这件事情本身的价值,积极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这并不是反对打卡,而是要明确打卡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它是用来帮助养成习惯、持续进步的,而不是需要给别人交付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