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则臣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剧集火爆的背后,是文学的力量
本书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废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邵秉义邵星池父子、孙宴临、周海阔、胡念之等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为什么推荐你读原著
1.文字里的运河,比镜头更自由
当剧集用光影勾勒运河风光时,原著则以文字为舟,载你潜入河流的肌理:你能触摸到水波的温度,听见船工的号子,甚至嗅到两岸麦田的香气。徐则臣的笔触如运河水般流淌,让阅读成为一场沉浸式的“精神航行”。
2.茅奖作品,值得反复咀嚼
作为中国文学最高荣誉之一,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向来以思想深度见长。《北上》不仅讲好了一个故事,更探讨了文明、身份与归属的永恒命题。书中金句频出,每一页都值得划线珍藏。
3.先读后看,双倍体验
看完剧集再读书,你会发现埋藏的伏笔和彩蛋;读完书再追剧,又能从演员的表演中捕捉到文字未言尽的情感。这种“互文式”体验,让你真正读懂徐则臣笔下的运河之魂。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