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开始入缅对日作战
在78年前的今天,1941年12月10日(农历1941年10月22日),中国军队开始入缅对日作战。
1941年12月10日,英国武官邓尼思受命向蒋介石提出请求,派中国军队入缅布防。蒋同意,翌日向第五、第六两军发布入缅作战动员令。命第五军向保山集中,命第六军克日完成入缅准备,派第九十三师赴车里,对泰、老方面搜索警戒,派第四十九师刘观隆团为先遣支队,即开畹町。
10日、11日,蒋介石两度邀集英美等国大使武官,商讨中、美、英、荷、澳五国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并经美国军事代表团长马格鲁德准将向罗斯福电告他的意见。15日,马格鲁德向蒋介石建议:鉴于英国在远东节节失利,缅甸危在旦夕,希望中国军队从速入缅,保护仰光和滇缅路的安全。蒋介石即第二次下令第五、第六两军准备入缅,同时向韦维尔表示:“如有充分计划,愿以精兵八万援缅。”韦维尔却害怕中国军队入缅会促使“亚洲人的团结阴影越来越大”,竟断然加以拒绝,使正向缅甸进发的第五、第六两军就地停止待命。16日,罗斯福请蒋介石从速召集联合军事会议,组成联合军事委员会。23日,由蒋介石主持的东亚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国的何应钦、徐永昌、朱世明、商震,美国的布里特、马格鲁德,英国的韦维尔、邓尼思等参加会议,达成五点协议:1、组织五国联合军事委员会(又称联合参谋部),设于重庆,由美国主持。2、建立保卫缅甸的中英联军统帅部。3、调中国远征军3个军入缅布防。4、由美国向中国军队和空军志愿队提供武器弹药和燃料,并尽快实施“装备训练中国30个师”的计划。5、派美国空军协防缅甸和云南。同日,韦维尔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但他却借口交通补给尚无准备,仍然拒绝中国军队入缅。经过美国人居中斡旋,韦维尔终于接受一个中国师入缅。24日,第六军第四十九师刘观隆支队,由英军汽车运到景东接防。26日,第四十九师主力入缅,开赴昆欣、兰河地区守备。
31日,罗斯福电告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指挥中、泰、越地区的盟军对日作战。拟推蒋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并将设立联合参谋部供其指挥。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在47年前的今天,1972年12月10日(农历1972年11月5日),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
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毛泽东强调要突出备战问题,要准备粮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
根据这些精神,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成立各级人防领导小组,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于是,人防工程规模在已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人防工程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1972年开始,国家决定每年用6亿元来搞人防工程建设,其中,4亿元由国家财政经费中支出,另外2亿元分别由地方自筹和集体企业自筹。
12月,毛泽东曾指示说,我国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应当有大国霸权主义思想,而在国内建设中则要切实做好战备工作,要进一步挖深挖好防空掩体,加强粮食储蓄。这一指示的提出,更进一步把我国原有的战备热潮推向了高潮,使中国经济的战略重点全面转到了备战方面。几乎各单位和部队都挖了各种的“防空洞”。
中国恽逸群逝世
在41年前的今天,1978年12月10日(农历1978年11月11日),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恽逸群逝世。
1978年12月10日——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恽逸群逝世。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恽逸群名钥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1905年1月24日生。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因家贫中途辍学。1923年入无锡电话公司当练习生。1925年五卅惨案后,放弃科学救国的幻想,参加国民党,先后任国民党武进区、县党部常委。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任中共武进县独立支部委员,7月任中共武进县临时县委常委。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常州创办逸仙中学,作为中共武进地下组织的秘密活动据点。1928年2月,任中共武进县委书记,同月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后经亲友营救获释。1928年10月后,先后担任中共宜兴县委书记,中共萧山县委书记,中共浙北特委秘书长。1932年中共江苏省委连续遭到三次大破坏后失去组织关系。同年8月入上海新声通讯社任记者。1934年,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5年后,先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新闻宣传活动,先后担任《立报》编辑、评论记者、主笔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编辑。
1936年年底西安事变后,恽指出从各方面的情况分析,西安事变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全面抗战爆发,先后任《导报》副刊编辑、副总编辑、主笔,《华美晨报》、《大美报》主笔,大量刊登抗日的新闻报道。1938年根据汪精卫近时言行分析,在《导报》上发表《异哉汪精卫之言》一文,公开揭露汪精卫的汉奸嘴脸,一月之后,汪精卫公开投敌。
1939年6月,受组织派遣赴港,出任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编辑、主任,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海外办事处主任及香港分会总务部主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返上海,打入日本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并在其下属单位上海编译社任社长、《中国周报》任主编,为党搜集情报。同时还与《申报》负责人一起策划安排,保存了全套《申报》,使之免受敌伪破坏。1944年10月,被上海日本宪兵司令部以共产党嫌疑犯罪名逮捕。1945年6月30日,获释。1945年抗战胜利后去华中解放区,先后出任华中新华社编委、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日报》华中版总编辑,山东《大众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秘书、济南市委机关报《新民主报》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上海“一九四九年后”,任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社长,华东新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1950年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1952年“三反”运动中被错误地开除党籍,撤职降级。1955年因“潘扬案件”被捕入狱,蒙冤20余载。1965年到江苏阜宁中学管理图书。1978年8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安排至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1978年12月10日在南京病逝。著有《蒋党真相》、《新闻学讲话》、《外蒙问题的考察》、《吴佩孚评传》等书。1982年恢复党籍,1984年4月,中共中央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